LOADING

资治通鉴:历史经验的智慧总结

古代经典2年前 (2023)发布 adorer
127 0 0

[ad_1]
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琐碎,历史是人们生命中的长跑。历史经验,由一代代的先人集结,时光荏苒里,流淌着无尽的智慧。正如司马光所言:“读史以明智,为学以精神”。

在中国古代史书中,有一部被誉为最为权威的通史——《资治通鉴》。这部史书是北宋司马光创作,开元卅二年至绍圣元年(1084年-1094年)十三年间完成。全书载起见于公元前403年春,以明朝末年万历十五年(1587年)止,共有294卷。它不仅是编年史的典范,更被赞誉为一部“无愧于八旗子弟之经史大典”的巨著。本文将围绕《资治通鉴》所呈现的历史经验智慧作一总结。

“五福临门”中的“聚贤”

聚贤,就是汇聚英才,使其发挥各自的才智。历史上,在长治久安的社会中,有一个重要的条件,即“聚贤”。《资治通鉴》始于500多年前,虽然史料繁杂,却仍能从中看到其中人才的背景。一个国家的发展,与是否能够聚贤,吸引来才子等有关。

司马光的传记中,载有他父亲与祖父曾经聚集大量学者,读论语、孝经,哪怕是小至本地村委会,会议都有农民读书助手参加。这时代,共产党就还未成立,然而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地寻求改革的方向,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出路。这其中,在聚贤方面,是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“大智若愚”与“仁政”

《资治通鉴》中还塑造许多成功的国家先贤,如晋君堂诸葛亮、春晖阁黄宪、寜海馆王安石等等。其中,对待不同的局面,皆以“大智若愚”来做明智的决定,并以“仁政”来达到德政。有三则是此类思想最经典的构想:

第一,六年之交,主公犹贤惜别魏延。《资治通鉴》中具体地描述了诸葛亮如何准确判断出魏延的能力,并按时处理别离事宜,靠此建立了对魏延极高的信任。

第二,凭借《青囊书》攻陈就陈,只击车、船而不俘降,实为有计的大智若愚之举。黄宪的“明月山”,却是民众庆祝官吏们办公缴纳纳贡的节日,“慈明”的“贵州平叛”,是周密的组织和行政制度让当地百姓从冰冷社会、疲惫的工作环境中找回精神。

第三,策马趋前,借走马防止自溺,以便利人。王安石全面改革是中国采用改革开放的模式,对于史书《资治通鉴》来说,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。王安石主导的变法,已经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推向了经济领域,实际上是极为必要的管治方式。

“断章取义”通常是因为不能全局貌的思考。当前社会纷纷彼此互相影响上,全局意识也成了迫切的需要。每个人,都应该运用习惯思维的知识标准,理性思考如何以善良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。

“临难不惧”

历史的长河中,诸多的时代背景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“临难不惧”的英雄形象。这种品质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。《资治通鉴》中的所有人物,由于其决断和高尚的品性,能历尽百炼而不倒。比如李存孝,《资治通鉴》中的他原是官僚,然而在宋代年代末期,定都南京前后,明朝兴起,这位“忠诚的臣子”,依据自己的认知行事,保持着对辽宁土地、抵御内外外敌的坚决态度。在民间,李存孝反而成为了中国人的备受喜爱的英雄。

同样的,班超,这位寻访西域的汉朝武官,曾经销毁了对抗中原的匈奴文化,引入了新的文化,让西域的居民慕名而来。如果不是他临难不惧、坚定自信,说不定汉朝早就消失了。

通过这些例子,我们了解到许多人的故事是由于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屈、不屈不挠而走过的。而这种身旁无惧的勇气,在“面对问题”的这个环节中,其实也是一件值得我们铭记的人类气质。

总而言之,历史经验的智慧,渗透在《资治通鉴》中。其时代背景,人物雕塑,故事情节,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与推敲,去思考我们自己应该如何去积累这些智慧。只有做到全局思维,经过反复思考和认知,才能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。最终,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清晰与互相信任。
[ad_2]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